鲁网 > 首页 > 2013 > 舌尖上的浪费 > 要闻聚焦1 > 正文

透视宴席上的浪费:礼仪的陋习 人性的弱点

2013-02-17 14:04:00 来源: 科技日报 网友评论 0 进入论坛
换句话说,宴席浪费是人性的弱点,宴席过多则是中国特色。在中国,则新近兴起“光盘行动”,既有官方鼓励的动因,也反映了民间自古以来的惜福传统。

  周日特别策划

  吃的多,浪费的也多。联合国粮农组织2011年的报告说,全球每年损失粮食超过谷物产量的一半。穷国主要是路况不佳,粮食烂在地里;而在富国,食物是被消费者有意丢弃的。

  在物产丰饶的美国,食物容易获得,也容易浪费。美国农业部报告说,四分之一的食物被扔进垃圾箱;有的调查者认为,这一比例高达40%。英国媒体也多次抨击本国的浪费,三分之一的食物被丢掉,包括面包、肉类、奶制品、水果和各种零食,只因人们购买得太多,远超食用能力。在德国,平均每人每年扔掉相当于2000元人民币的食物。

  中国的浪费程度似乎介于穷国与富国之间——相对欧美,我们在自家厨房里是珍惜资源的;但在饭馆里,中国人却具有一掷千金的豪迈。这固然与大笔公款消费有关,但即使私人买单,浪费量也很惊人。据中国农业大学课题组统计,中国一年浪费掉的蛋白质和脂肪量可以养活2亿人,2012年餐桌浪费高达2400亿元。

  如果说美国人把过了保质期的比萨扔进垃圾袋,是因为广告挑逗起的食欲超出了身体真实的需求,那围坐饭桌前的中国人大量浪费食物,又是因为什么?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万建中指出,中国饮食主要反映了礼仪的社会需要,是礼仪的物质载体。中国的历史传统是,带有礼仪性的饮食生活配合“人伦”开展。民间的礼仪节庆,婚丧嫁娶习俗极大影响了饮食习俗。

  与西方的鸡尾酒会一样,中国人围桌吃喝首先是一种社交活动。一篇论文指出了中国消费者餐桌浪费的几种心理动因:摆阔、攀比、给客人留下好印象、盲从、讨吉利,外加公款消费的揩油心态。

  不论是公款聚会,还是私人联谊,或是民俗讲究,从本质上,过分丰富的餐桌是中国人礼仪的必备元素——剩余象征慷慨和尊重,空盘显得吝啬和无礼。

  清朝中期,宴席上有海参就足够高档;到晚清就演化出繁复的满汉全席。民国初年,食物的礼仪功能发展到了极致,高级宴席一桌要上80多道菜:四拼碟子、四高庄碟、四鲜果碟、四蜜饯碟、四果品碟、四糖饯碟、八大件、十六小碗、八样烧烤、四烧烤点心、八押桌碗、四随饭碟、点心四道、四样面饭、四望菜碟……如此铺陈,大部分必然浪费,但不这样似乎就显得不合规矩。后来简化,招待贵客仍有34道菜。抗战时期推行节约,才改为八大件、六大碗的酒席。

  用大吃大喝和大量浪费来表达礼节,被许多人认为是陋习,对经济和健康有害无利。但为了遵循社会规范,人们又无可奈何。

  并非只有中国人如此。日本人的饮食习俗是“浅尝辄止”,以至于“常带三分饥与寒”,但他们的宴会浪费程度也不遑多让,其结婚宴会的食物浪费率甚至达到四分之一。英国人的宴请不仅剩余极多,而且他们羞于打包,认为将食物带回家会引发尴尬,以至于英国媒体曾呼吁改变这一心态。

  聚会吃喝时大手大脚,是人类表达慷慨的不约而同的方式。古希腊的饮宴上,烤肉和面饼要堆成高山,喝酒的大杯不许空着。太平洋岛国汤加,人们平时吃块茎和芭蕉等淀粉食物,大宴时一桌要摆25头猪、25只鸡,外加各种珍贵肉食。这种古代式的豪奢,自然不是肚子需要,而是满足心理。

  欧洲中世纪就有宴会浪费的大量记载,发展到近代法国更是极端,路易十六时期的作家记载,原封不动的烤鹅和奶油蛋糕被扔进垃圾堆是常事,被认为是贵族自然的气派。

  或许人类的宴席从一开始就与浪费脱不了干系。中国人比别的民族更习惯于在宴席上沟通感情,因此自然也浪费了更多的“礼仪食品”。换句话说,宴席浪费是人性的弱点,宴席过多则是中国特色。

  好在人类也有反省的一面,珍惜资源同样是本能的冲动。在欧美,不少组织致力于节约食物,力图通过各种渠道将多余食物分配给饥饿的群体。而日本更是在2000年制定《食品再生法》,明确了浪费食品是违法行为。在中国,则新近兴起“光盘行动”,既有官方鼓励的动因,也反映了民间自古以来的惜福传统。(高博)

  

责任编辑:苏志鑫

今日推荐山东媒体头条

悦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