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告诫,令人警醒。
这些年,作风建设经常讲,也取得一定效果,但在一些地方、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奢靡享乐、铺张浪费、急功近利、自由散漫、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不同程度地削弱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拉开了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工作作风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的是新问题,有的成了痼疾,不改不行,慢改也不行。而要彻底地改,就需要拿出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如果抓而不紧,抓而不实,抓抓停停,虎头蛇尾,就必然使问题出现反弹,甚至变本加厉,积重难返,最终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是真改还是假改,群众看得最清楚;是实效还是“虚”功,百姓最有发言权。“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转作风从来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如何让广大群众感到转作风不是“一阵风”、不会“走过场”?这就需要有健全的制度和监督措施来作保障,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如果只是“光打雷,不下雨”或“雷声大,雨点小”,就很难留下什么成果,已经取得的成效也会付诸东流。
改进作风,说到底是从源头反腐。党员干部作风的转变,不仅可以形成“治未病”的反腐效应,更是社会道德和价值取向的“风向标”。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制定改进作风“八项规定”后,广大群众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更增添了对我们党反腐倡廉的坚定信心。只要党员干部发力,人民群众给力,我们就一定能以作风正党风,以党心赢民心,打掉“隔开党和人民的无形之墙”,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真正形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生动局面。
刘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