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 > 首页 > 2012 >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 > 最新报道 > 正文

“有院没戏”之囧

2013-03-15 10:30:00 来源: 大众日报 网友评论 0 进入论坛
前几年,有人提出,依托济南大明湖秀美的景色,能否打造一台类似《云南映象》的实景演出?最终,这个方案搁浅了。原因在于,大明湖冬天无法演出,夏天蚊虫叮咬,真正能够演出的日子还有多少?这是由演出市场决定的。

  □ 本报记者 王红军

  前几年,有人提出,依托济南大明湖秀美的景色,能否打造一台类似《云南映象》的实景演出?最终,这个方案搁浅了。原因在于,大明湖冬天无法演出,夏天蚊虫叮咬,真正能够演出的日子还有多少?这是由演出市场决定的。

  正因如此,我们有许多承担旅游驻场演出的剧场,正饱受季节和地域限制之苦。以泰山实景演出《封禅大典》和临沂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为例,前者在泰山之巅,冬季受气温影响,而后者处于沂河湖心岛之上,自然会受到雨季河水上涨的困扰。

  2008年奥运会后,青岛市打造了大型海景实景演出《蓝色畅想》,积极做好奥运场馆青岛奥帆中心的赛后利用。同样,受制于北方旅游的季节性特点,《蓝色畅想》仅仅在5月至10月演出。旅游淡季,奥帆中心的海上剧场只能尝试引进剧目演出。

  说起来,有驻场演出的剧场,还不是闲置最严重的。就全国来看,国内剧场有九成处于常年闲置的窘境:除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大剧院外,全国大部分剧场使用率仅在5%左右。“有院没戏”,是眼下不少城市剧院所共同遇到的难题。

  表面看,我们演出市场的困境可归结为影视、网络等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实际上,我们每年又总是有一些经过精心策划的剧目,获得了相当好的市场收益。所以,我们不是“没戏”,而是“院”如何用的问题。

  多年来,我们的场馆在城市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剧场与艺术院团割裂的情况比较普遍,游离于文化艺术产供销的链条之外,缺失长期稳定的演出规划运营机制,只是在“坐享场租”,而艺术院团承担更大的风险,有时甚至无力进入剧院进行演出。

  我们都清楚,剧场的经营是一个世界性的管理难题,尤其是大型剧场的经营,几乎没有完全按照企业化经营成功的案例。作为演出市场的销售终端,剧院经营性的本体功能必须强化,服务质量必须提高,机制改革必须加快。尤其是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剧院发展必须与院团改革统筹起来,这既是完善演出产业链的需要,也符合演出市场的发展规律。

  新成立的山东演艺联盟,其主体也必然是剧场。在可预期的未来,《封禅大典》、《蓝色畅想》等实景演出,都可以在全省落地演出,观众可以看到想看的演出,剧院能卖出大量的票,支付昂贵的建设费、维护费、折旧费等,真正“养得起”自己。

  借着十艺节在山东举办的契机,我省有大量剧院新建或改造完成,也有许多县级城市在建设剧院。真正的演艺联盟,应是除了带来丰富多彩的剧目外,还有成熟的剧院管理理念,改变过去由财政出钱修院馆、养院馆、养人的老路,走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刘晓丽

今日推荐山东媒体头条

悦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