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 > 首页 > 2012 >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 > 齐鲁文化 > 正文

“小火”做出“创意大文化”

2012-09-13 22:04:41 来源: 大众日报 网友评论 0 进入论坛

平原农民沙连山用1000余盒火柴做成代表平原地域文化的龙门楼模型——“小火柴”做出“创意大文化”

shsh.jpg

  ◆一根小小火柴,蕴含大千世界。沙连山最大的愿望是在今年全县民俗文化艺术节上,将火柴工艺品向人们展示,让更多的人认识老百姓自己的乡土文化。

    沙连山,平原县腰站镇沙庄村一位普通农民,曾因用两味中药做奥运沙盘、用高粱秸秆做精美工艺品,在全县民俗文化艺术节上成为乡土文化能人中的“焦点”。善于创新的他今年又做起了“文化”文章,所做工艺品用的材料竟然是一根根小小的火柴。

  近日,在沙连山家的客厅里,笔者看到了一座代表平原地域文化特色的龙门楼模型,其造型别致,做工精细,简直就是位于县城琵琶湾公园龙门楼的浓缩版。仔细审视,做“龙门楼”的原料竟是一根根火柴棍,其构思及做工令人赞叹。

  沙连山是一位乡村中医,工作之余爱好鼓捣点“创意文化”。去年10月,在全县民俗文化艺术上,他的高粱秸秆作品“盛世龙门”获得好评如潮。活动结束后,沙连山开始琢磨搞点“新创意”,为下一届民俗文化艺术节“献礼”。偶然间,他在报道中看到国外一退伍老兵用火柴棍做了一件泰坦尼克号工艺品,沙连山突发灵感,自己何不也用小火柴做做大文化呢?

  沙连山首先想到了能够代表平原地域文化的龙门楼,龙门楼位于县城琵琶湾公园一角,其建筑造型独特,古朴典雅。为了做好龙门楼模型,他多次到现场进行测量,数次登上龙门楼研究建筑构造,一砖一石、一栏一杆都熟记于心。经过认真构思,沙连山按比例缩小,用密度板先做了龙门楼轮廓。细节都在火柴棍的排列粘贴上,买来成包的火柴,通过精心挑选,将棱角分明、笔直光滑的火柴浸泡在水中,然后将火柴头脱落。经水浸泡,火柴棍易弯曲变形,沙连山想了很多办法保证了火柴的笔直程度,同时也浪费了很多原料。

  在火柴棍粘贴的过程中,既要保证错落有致,还要有立体感,沙连山煞费了一番苦心。剪刀、壁纸刀等各类刀具都派上了用场。在胶水使用上,太多易外渗,太少粘不牢,沙连山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火柴棍一根根密密麻麻地排列起来,几个小时下来手臂酸疼得抬不起来。

  龙门楼模型外墙好粘贴,往上去的台阶、栏杆以及建筑上的城墙、城楼上的文昌阁等细节,做好不是一件容易事。为此,沙连山自制了多种工具,将火柴或劈开,或切断,或变形,同时把高粱秸秆、秸秆皮用以搭配,将整个细节做得惟妙惟肖。

  经过近7个月的“加班加点”、挑灯夜战,一座长0.6米,高0.4米,宽0.18米气势恢宏、独具匠心的龙门楼工艺品宣告成功。此模型共用去火柴约1.3万根,包括丢弃的不合格下脚料差不多有1000余盒火柴。无论是远观还是近赏,其造型工艺均令人啧啧称奇。为了丰富内容,沙连山还用蝉蜕、辛夷两味中药做了80余位“中外游客”,它们或在龙门楼前合影留念,或在台阶之上相互搀扶,或在文昌阁前举目远眺,其动作栩栩如生,给整个龙门楼工艺品平添了不少生气。

  沙连山还用火柴下脚料做了金字塔、英国伦敦奥运赛事以及部分微型工艺品,一根小小火柴,蕴含大千世界。沙连山最大的愿望就是,待今年全县民俗文化艺术节开幕,将火柴工艺品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展示,让更多的人认识老百姓自己的乡土文化。

  文/图 相子瑞 高姗 蔡连国

责任编辑:编辑值班

今日推荐山东媒体头条

悦读天下